努力在变局中开新局
——专家观点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有效应对机遇和挑战新的发展变化,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苏州作为重要的工业经济大市、开放型经济大市,如何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现将有关专家观点综述如下,供领导参阅。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孙墨笛
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则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不断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稳定性和竞争力,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区域高质量发展
王 战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基础是区域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国的区域发展呈现出3个新的特点:一是从全面开发走向了点线面的发展;二是东部地区成为整个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对各区域发展采取分类指导。
在新发展理念统领下,各个区域都侧重不同的发展要求。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提出了全面的高标准要求。
因此,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妥善处理好5对关系。一是“大与小的关系”,解决好示范区经验在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复制推广问题;二是“山与水的关系”,解决好“两山”理念如何在江南水乡落地的问题;三是“快与慢的关系”,解决好示范区内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的差异问题;四是“标准与标杆的关系”,解决好如何为其他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树立标杆的问题;五是“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好基础设施和项目落地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协调问题。
关于下一步示范区建设,有5点建议:一是要形成合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合力推进,其中首先要坚持轨道交通优先,形成轨交枢纽;二是要有分有合,在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地要按照规划和产业目录、产业政策,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三是绿色生态应该以抓治水为本打造江南水乡,建议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生态排水系统,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的问题;四是发挥好企业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发挥好跨国企业的作用,沿几条主线配置一些总部小镇,同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配置,通过高能级的跨国公司,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是可以利用长三角的自然生态条件,创新发展物候旅游经济。
(上海市社科联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
以产业集群应对产业链重组 刘志彪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经贸摩擦的双重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受到较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基础也发生了较大的动摇。特别是长期以来由“链主”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的机制失效;由跨国公司发动、以产品生产各环节全球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机制受到很大的冲击;及时交货系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开始部分失效;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政策资源和社会基础在减弱。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步地发生,导致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不协调。鉴于全球产业链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各个国家政府、大型跨国公司都在重新反思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协调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之间的矛盾,全球产业链可能发生明显的“内向化”趋势:纵向看,未来全球产业链的长度会逐步缩短,其中某些关键环节将回收国内,不再向外发包;横向看,发达国家将通过建设特定自贸区、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协议的方式,将医疗、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回收在特定范围内。由此,过去点状分布、面上扩散的全球产业链,将日益演变成自贸区式的全球产业链集群。 在全球产业链发生新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无疑将面临新挑战,过去中国供应商竞争跨国企业订单、为国际企业代工的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一些过去按照产品内分工布局在全球各地的关键零部件、关键生产环节、关键产品可能会有一定的回归。那么,未来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什么地方?结合全球产业链新的变化趋势,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过去逐步形成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会通过开放与国内循环,形成“中国的全球产业链集群”。 供应商竞争跨国公司订单的路走不通,产业竞争必然要转向全球产业链集群之间的竞争。在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中,我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大量中小公司较高的产品质量和较低的价格水平,在世界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与知名度。因此,未来我们基本的政策取向应该是继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建设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便是我们未来走向全世界的竞争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